2)第097章:推动技术路线_四合院之走出泥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想在国内搞到晶体管了。

  当然事情也正如他想的那样,历史上华夏一直到1956年才成功研制出了首批半导体器件——锗合金晶体管。

  而之所以会在这个时间点研发出来,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资料里分析出点什么。

  原历史中牙美利尖在1954到1956年,全国共销售了1700万个锗晶体管和1100万个硅晶体管,价值约5500万美元。

  而同期的真空管销售了13亿个,市场份额超过10亿美元。但这几乎是真空管落幕前最后的“荣光”了。

  也就是说在54年左右晶体管便开始走向商用,并且体现出它的价值。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晶体管这几年的销售价格急剧下降,体现出来赶超电子管的趋势,因此华夏把它纳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攻关项目。

  这些只是在国家计划层面的因素,在人才层面上现在华夏懂得搞晶体管的确实也不多,北都大学目前最有名的是黄坤教授,他是去年才回国的。

  这位黄坤教授在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大的名气了,他是在1945年考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英学生。要论师承的话,他是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波恩教授。后来还在丽物普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员。

  先后已有“黄坤散射”、“黄-佩卡尔理论”、“黄方程”等研究成果。

  许国刚开始的时候不是没想过直接去找这位黄坤教授谈一谈,但是一想到其众多的成果和身份,他就打消了盲目过去打扰的念头。

  如果自己现在有资金有市场的话还好说,只要拿出甲方的派头就行,但是现在自己两方面都不具备,过去找了跟教授谈就有点太迎难而上了。

  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去找娄昌顺,给他提出研发晶体管的建议。但是以目前的发条式收音机厂的规模来说,这个建议有点太超前了。

  另外一个当然是自己先去啃一下书本,了解一下当前半导体发展的现状,看能不能把后世的一些关键性信息通过合理的方式透露出来。

  既然想到了,许国便马上去做。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北都大学图书馆收集到的外国资料还是挺多的。

  起码许国在图书馆里找到了1950年11月,肖克利发表的论述半导体器件原理的著作《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这本著作中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结型晶体管的原理。

  既然找到了这本著作,许国便有了开始进行科幻想象的本钱。

  是的,许国打算进行科幻想象,并根据自己的科幻想象写一本小说。

  至于名字当然现在还没有想好,但是内容,目前他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就是关于通过制造集成电路来制造超级计算机。

  当然这里的超级计算机并不是21世纪人们所通常认知的那种,在这个时代幻想出那种超级计算机未免会带给人们太多的不真实感。

  他打算在小说里写的超级计算机,也就是相对于早期的真空管电子计算机而言。通过在小说中简单的用集成电路里的微小晶体管代替小灯泡大小的电子管来实现计算机的小型化。

  在许国看来这样已经足够科幻了,并且能够顺理成章地将集成电路的制造思路写出来。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