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6章 婚俗_少爷要我三年抱俩[穿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万事开头难。

  补习班的搭建没有温拾如设想的那样顺利,哪怕搞定了最困难的资金,也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现。

  温拾那个时代,无论是线上网络课程还是线下的补习辅导都发达到了一定程度,而做课外辅导的老师,自然也不计其数,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

  可眼下竟然会在聘请老师这样的事情上跌一个跟头,这问题是温拾没想到,也没意识到的。

  杨见春组织的学校社团林林总总有一百来号人,可无论他怎么摇旗呐喊,愿意加入这莫名其妙从未听说的民间办学机构的,只有寥寥几个在杨见春苦口婆心劝说下的大四学长学姐。

  温拾翻了翻简历,这些人老家都在偏远地区,和他一般,都是祖上长辈在小地方扎根的。

  他们能愿意当这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兴许还是看在杨见春夸下海口的极高工资上,杨见春和温拾商量后,给出的基本工资,和大学教授级别的薪水持平,这如何叫人不心动。

  他们本校的学生,读了研的兴许能留在京市的高中以上,再做做研究,留校或者去其他大学从辅导员做起直至任教,也是一条出路。

  但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只能被分配到一些发展不如京市的小城镇,或者回到老家,去当地的初高中当老师。

  教师的工资一向不高,有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甚至可能没有当地就业工人的薪水高。

  几次教师薪酬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也没能把这点微薄的五斗米增多点,想多挣钱,教师自古以来就不算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

  只是京市大学许多学生也都是从小地方考来的,对于小地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来讲,考上一所大学,考上一个毕业能管你分配、给你找个稳定铁饭碗的大学,已经是可以让全家人放一提鞭炮来庆祝的大好事了。

  当时的他们乃至家里长辈,可能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压根不清楚那遍布内地的大学里有将近十三个学科门类,九十二个专业大类,细分下又有将近七百个专业。

  满心欢喜踏入京师的校门,才发现,原来一切和想象都不太一样。

  包分配时有钱有关系的人总能分到好一点的实习单位,没钱没关系的不一定要到什么压根没听过名字资源匮乏的小地方。

  而京师大学又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师范院校,同住一个寝室,隔壁铺的

  人如杨见春出自书香门第,家里就有当老师的长辈,以后是考研还是直接就业,早有规划。

  而上铺的人呢?又可能如双胞胎一样,只不过家里是教育局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走仕途专业对口才来的这里。

  对于有幸能从小地方到这里来的人,他们的眼界开阔了,心气变高了,脚下的束缚却难以挣脱。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