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六十九章 携带小狗_重生从努力当学霸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毕竟,p果公司后来在21世纪搞出来的那些战略和产品,跟s尼当年是如此的相似。

  而成功,也同样是惊人的雷同,只不过,p果的产品卖的比s尼巅峰时期还要多,而且,互联网时代的终端,攫取利益的能力,远远超过互联网时代之前的硬件终端。

  所以现阶段刘森只准备拿少量的文化创意用在80年代的平行世界,而不是准备如洪水泛滥一般,把21世纪的创意向那边世界倾销。

  与此同时,着重收集一些技术资料,将一些几十年内拥有巨大前景,技术门槛又不是太高的技术,纳入维创电子公司的掌控,打造类似于s尼、p果那样的以硬件终端作为依托,站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食物链上游。

  比如――cd-rom!

  cd,光盘或激光唱片的简称。这项技术起源于1972年,f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激光光束能够记录和存储信息。到1978年,f利浦公司研发出了商业化的激光视盘系统――ld!

  ld直径有12英寸,光盘两面都可以储存信息,但其记录的信号是模拟信号,并非计算机能读取的数字信号。

  由于ld验证了光盘存储的可行性,但是,想要开发出更廉价的商业应用却是需要不断烧钱,所以f利浦公司也公开授权ld的技术专利,并且,跟s尼联合研发cd唱片。

  历史上,f利浦和s尼两家公司在cd专利标准上明争暗斗,但最终还是在82年统一技术标准,联合制定cd-da红皮书标准。

  cd-da相对于ld,进步在于把模拟信号进行了pcm(脉冲编码调制)数字化处理,再经过efm(8~14位调制)编码之后记录到盘上。数字记录代替模拟记录的好处是:对干扰和噪声不敏感;由于盘本身的缺陷、划伤或沾污而引起的错误可以校正。

  在cd-da标准成功之后,f利浦和s尼公司已经意识到了,cd能够大容量的计算机只读存储器。但要把cd-da作为计算机的存储器,还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

  1建立适合于计算机读写的盘的数据结构

  2cd-da误码率必须从现有的10-9降低到10-12以下。

  由此就产生了cd-rom的黄皮书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思想是

  盘上的数据以数据块的形式来组织,每块都要有地址。

  这样做后,盘上的数据就能从几百兆字节的存储空间上迅速找到。为了降低误码率,采用增加一种错误检测和错误校正的方案。错误检测采用了循环冗余检测码,即所谓错误校正采用里德-s洛蒙(reedsolomon)码。

  黄皮书确立了cd-rom的物理结构,而为了使其能在计算机上完全兼容,后来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统标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