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8章 我的兰桂坊(4K)_香江:开局一百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TVB的一众艺人前脚还在议论香江首富会如何花这几百亿,

  后脚就成了首富的员工。

  这种令人猝不及防的荒诞感,让不少人哑然失笑。

  给首富打工,在香港,那也是种牌面。

  在新的一年,这种无形的优越感提升,

  让不少刚加入TVB的新人格外兴奋。

  方鹤轩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

  新年过后,他的目光又转向了两年前就已经注意到的兰桂坊。

  盛智文靠着这个知名招牌在后来成立了兰桂坊集团,涉及了酒店、地产、文创、电影等多个领域。

  方鹤轩对万达地产的规划和盛智文的“兰桂坊集团”相似,并不只是和地产死磕到底。

  名声不好,赚再多钱,也不是他的人生追求。

  但经历经济起飞、商业高速发展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日式夜总会在香港风行一时,影响力完全盖过中式夜总会。

  1978年,莫尼卡·马瑞勒夫人在兰桂坊开了一家时尚饰品店——“BORSELLINA”。

  在威灵顿街、云咸街、德己立街、和安里、仁寿里及荣华里挨家挨户收购房产。

  由于利润空间大、市场反应良好,Colby很快便走上正轨。

  为减轻家庭负担,盛智文13岁就开始做兼职。

  20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商业高速发展,夜总会文化开始在香港流行,

  相当于一个非常有流量的宣传场所。

  他给的时间是三年内务必完成兰桂坊的重新改造。

  他先是注册成立了“兰桂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TVB的现代剧以及梦工厂的电影,需要酒吧等取景的地方,

  兰桂坊也是必须要走一遭的场景。

  由此,兰桂坊逐渐变成一处闻名港内外的文化娱乐街。

  “兰桂坊之父”,创始人盛智文说:“越来越多的朋友向我抱怨,在香港找不到轻松的喝酒场所,那时候香港的传统是,下班喝酒就要去豪华酒店的行政酒廊正襟危坐。”

  20世纪70年代初,20出头的盛智文怀揣自己19岁时挣到的第一个100万加元从加拿大来到香港,

  他在香港成立了Colby公司,专营成衣贸易,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成衣出口到加拿大和英国,

  另外,他还从国外招一批懂夜店生活的专才过来经营这些酒吧、餐厅以及酒店。

  “兰桂坊”三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意蕴,与香港大多数译囱英文的地名截然不同。

  在此之前的两年,港币开始与美元挂钩,同时西方新移民大量涌入。

  整个80年代,盛智文都在不断收购兰桂坊区域的地产,拥有该区域70%以上的物业。

  他被揽入政府架构,并相继委以政策发展委员会成员、市建局董事、旅游业小组成员等职。

  方鹤轩说干就干。

  由于兰桂坊直接提高了香港在欧美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