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五十一章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_崇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月初。

  细雨纷飞,之前也下过几场雨,却没有这一次来的更久。

  京城的街道上,人群稀少,只有茶馆和酒馆依旧热闹。

  皇宫之中就更加冷清了。

  崇祯今日本是要陪着皇后和自己的几位妃子,可做了皇帝,许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

  这天他接到了许多奏章,有衮州孙传庭的。

  衮州的清理工作已经完毕,军队也已经分散开了驻扎地方,更是通过登州的码头和天津卫取得了联系。

  进而拿到了一些天津造船厂的支持,正在全力的改造登州造船厂。

  熟练工人是有现成的,做多就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和一些特殊的材料需要解决。

  李定国也发回来了他的奏章。

  给个县城的官吏缺失,只能维持着最基本的运作,洋洋洒洒几百字,汇总取来也只有两个,就是“要人”。

  维持地方安定,本来是巡捕司的工作,可现在有孙传庭的军队帮着巡查,暂时也可以省一些人手出来。

  最后提及的就是关于查抄之后所得财富问题,也都做了去向说明。

  “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

  反正是要向朝廷要拨款的,这一块可以暂时使用,就是划拨款项的要全部列出来,免得混乱之后不好查账。

  还有就是一直待在雍州的卢象升。

  随着衮州的清理,西安府的交易也就更加频繁了,大多数都是古董字画,粮食几乎很难见到。

  税收的增长很快,可在物资上面,特别是粮食这一块,似乎已经没有人会拿出来交易了。

  这也预示着还没有清理过的地方,在用另一种沉默的方式抵制。

  接下来,就是来自辽东的奏疏了。

  大凌河堡李过对于“千古兴亡”这个话题,进行了全军的讨论,最后还形成了一种会议记录,并且备份之后发了过来。

  “用百姓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吗?”

  崇祯以前不是没有想过,可这种深刻的问题,也只适合读书很多的人去探讨,现在大明的百姓,别说读书了,就连见识都不足。

  就算是想要说出一些特别的东西,也不贵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而已。

  这一点,在李过的会议记录上已经多次体现出来了。

  “不是不可以,而是时候未到,最好等个两三代人,都识字,并且读书了,还有了给的见解之后,或许有点用处。”

  崇祯喃喃自语道。

  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可以用心去等,只要一直持续下去,总能够等到。

  当然他没有想要全军推行这种讨论的想法,在这些士兵们见识和学问不够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局限性也是很大的。

  仔细的看罢,若有所思的放下李过发来的会议记录,然后拿起最后一份奏疏看了起来。

  这一份奏疏是满桂的,也是崇祯接到他的第一封奏疏。

  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桂在昨年就应该战死在了沙场之上,一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