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4.远视主义者,玛利亚_红色玛利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那一系列燃料公式。

  至于第二个人,正是在柏林工业大学的冯布劳恩,相对于冯·卡门对燃料的重视,冯布劳恩则是认定了一件事实。“苏联人,在研发火箭。”

  火箭是什么?

  很多人都没有概念,毕竟他们没见过,也没听过。

  有所了解的科学家,只会对此嗤之以鼻。

  可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加上一些科学家对赫尔曼火箭论文的研究,他们开始发现,这项研究是可行的。

  尽管要求苛刻,但并不是天马行空。

  于是乎,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乃至于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开始出现了一些走向苏联的科学家。

  一开始,约瑟夫还在苦恼着,如何应对这些加入到来的科学家。

  确实,科学家的加入能够给苏联带来很大的好处。

  无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亦或是现在所需要的应用科学的革新,都离不开这些科学家。

  但是,才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无论是资金亦或是项目,都不足以消化这些科学家。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突然激增的科学家人数,确实出现了‘无处可用’的问题。

  可随着第四项任务的开始,这一大批科学家立马有了用武之地。

  由于火箭技术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但一位科学家是很难做到处处到位,因此需要设立很多个部门。

  由各大部门去共同协调,共同合作,共同开发,这样才能满足对火箭研发的需求。

  例如给火箭提供制导系统,航空工业部门修改了原本飞机驾驶系统,研发团队规模一下子扩充了四倍,甚至是三倍还多。

  也就是说,火箭研发项目,不单能缓解苏联国内的科研人员就业问题,甚至能对全世界的人才形成聚集效应。

  由一个国家来领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事情,在原时空中都是发生在二战之后。

  其核心原因,便是因为后续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

  无论是雷达研发、火箭技术、原子能发展还是计算机革新,都是与国家力量脱离不了关系。

  这些巨大的科研项目,单单是投入资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凡这个国家弱小一点,经济体系拉胯一点,都支撑不起这种项目。

  要知道,单单一个对撞机,就足够让一个表面上的发达国家直接破产。

  更不用说,有一部分科研项目是在短期内无法转变为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随着这些科学家的加入,约瑟夫便亲自来到现场。

  身为部门主管的赫尔曼,将会负责对研发部门的分工。

  以他为首的航天部门,立即被分出了四个院。

  一院,专门负责箭体研制和生产。

  二院,研制火箭的发动机和一些火箭所需要用上的火工品。

  三院,研制生产各种电子产品、仪器、电缆。

  四院,研发金属材料、非金属材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