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5章 屯垒以安民_昆仑一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黍点头说:“如此甚好。不过,筋骨之伤虽愈,气血生机恐有亏损,我那点丹药,加上术法点化的野果,只是稍加弥补,小哥下山之后,还是要善加保养。”

  赵黍语气和煦,让人感觉如春风拂面。他见陶鹤龄欲言又止,于是问道:“不知陶小哥接下来有何打算?要去往何方?”

  陶鹤龄垂头丧气:“我、我不知道。”

  赵黍不解问:“小哥遭逢大难,为何不去寻找家人亲朋,以求庇护?”

  “我……晚辈世代都是千机阁的匠师,父母早亡,自幼托庇于伯父家中。”陶鹤龄语气低落:“但是伯父已遭不测,如今晚辈实无栖身之所。”

  赵黍轻轻应声点头,随后说:“这样吧,我先送小哥下山,寻一处城镇落脚安歇。想来以陶小哥的本事,不愁没有营生门路。”

  陶鹤龄如今已无处可去,只得跟着赵黍。

  离开荒山不久,两人来到官道之上,便看到许多逃难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黑压压一大片,沿着官道绵延到视野尽头。

  “诸位父老乡亲!南边十里便是新安屯,各家各户都要带上竹牌验明身份!”

  不远处的土坡上,一名差役大声呼喝,附近也有不少逃难百姓上前,围着几名书吏讨要竹牌。

  “这是怎么一回事?”赵黍见状问道。

  “应该是在为逃难百姓发放符凭。”陶鹤龄回答说:“毕竟刚刚发了一场洪水,估计附近又有村庄被淹没,官府只得将乡民迁到别处安顿。这符凭既是用来验明身份,也便于官府重新核定户籍。”

  “原来如此。”赵黍连连点头,有熊国经历了这么多灾变,地方官府居然还肯派人出面,迁移受灾百姓。这种事放在华胥国,估计根本不会被多看一眼。

  “仙师难道没见过这些事么?”陶鹤龄有些意外,在他看来,“徐怀玉”这样的高人,不该是对抚赈百姓一无所知。

  “我……过去多在山野之中隐修,不问世事。”赵黍随便应付过去,然后说:“既然附近有人烟聚落,不如就往那新安屯歇脚?”

  “但凭仙师吩咐。”陶鹤龄倒不太在意。

  赵黍变出一个竹箧背在身上,来到发放符凭的文吏前,刚报了姓名,对方瞧赵黍衣衫整洁、神色自若,略带怀疑地询问道:“你不是附近受灾村落的百姓吧?”

  “小民是行脚郎中,因为洪水阻挡路程,只得转道来此。”赵黍拱手道:“听说附近有安置灾民的村屯,想寻一处落脚之地。”

  “郎中?”那文吏闻听这话两眼一亮:“你会治痢疾么?”

  “倒是勉强能治……”赵黍的谦辞还没说完,那名文吏便拿来一面竹牌,在上面运笔如飞,递给赵黍说:“最近来到新安屯的百姓有不少犯了痢疾,上吐下泻,我们这里缺医少药,正好需要先生出手相救!”

  “小民

  请收藏:https://m.bqg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